“互联网+BIM”:大桥建设的“信息秀”

发布时间:2024-05-07 点击:82
中国交通报2016年10月第6345期
拼装合龙高差5毫米——在浙江乐清湾大桥及其接线工程(以下简称“乐清湾项目”)5标施工现场,施工队员们正在进行节段梁拼装中跨合龙,此时,在乐清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的远程视频监控中心,指挥部副指挥长葛蔚敏正通过监控大屏,密切关注着项目的进展。作为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代表,乐清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积极探索现代工程管理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建造到智能“监”造,用信息化的手段演绎建设之美。
六大动态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建设过程
在乐清湾指挥部的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徐永辉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上面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徐永辉告诉记者这是拌和站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与监管系统,数据表示混凝土配合比、搅拌时间、出料温度,一旦实时数据和标准指标发生偏差,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同时短信提醒相关管理人员,此时,徐永辉会通知施工单位,令其重新制作。
“我们对工程建设过程实现了实时监管。”葛蔚敏表示,指挥部在建设之初就引入了项目动态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六大质量安全现场管理子系统,主要是为了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现场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确保施工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保证质量和安全创优目标顺利实现。
目前,拌和站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与监管系统、试验检测数据联网监控系统、桩底注浆监控系统、隧道围岩量测监控系统均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共计上传数据26万多条。预应力智能张拉检测系统、隧道施工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已完成初步开发,部分标段已投入使用,今年年底前还将开发完成路面施工作业远程监控系统和人员安全教育考核系统,使远程实时监控手段的覆盖面更加广泛。
据悉,该系统还建立了一整套公开化的流程,将工程建设中从建设依据到质量管理等12个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公开,形成社会监督机制。
三维模型+大数据集成建管养一体化
“过去,修建一座大桥的施工图纸有几千张,工程技术人员要看六七天才能逐一对照图纸进行施工,现在,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只用几十分钟,像看3d电影一样,整座大桥的施工工艺、技术流程、施工方法一览无余。”葛蔚敏表示。
据悉,乐清湾项目全方位地引入bim技术,以其多维度信息技术特点,为工程建设阶段化、信息协同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学化解决方案。葛蔚敏说之所以使用bim技术,是因为三维模型能够在工程实施前预先发现问题,让技术管理更直观、更有前瞻性。
此外,通过bim信息管理平台,该项目实现了施工过程中每个产品原材料、施工过程及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葛蔚敏表示,大桥的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现场质量员实时输入工程交接、材料、检测报告等信息,形成贯穿产品全周期的质量信息档案,并在bim后台进行统一管理。
当工程相关人员需要获知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时,无论身在何地,不用亲自奔赴施工现场,可通过手机结合二维码快速定位功能,实时查询产品质量信息,达到全员参与工程管理的效果。在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养护过程中,通过信息平台的整合与改造,技术数据可以为后续运营养护管理提供依据,形成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及辅助决策平台,真正达到“品质工程”所要求的全寿命、全周期管理。“以前各种纸质数据容易遗失,现在大数据系统的建立,可以直接查询到设计建造参数,将大幅提升后期的管养效率。”葛蔚敏说。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2016-10-17 17:23:11)

福建厦门海沧隧道主体工程开工
及时处置保畅通 公正执法优服务
公路中心圆满完成2021年度“国展首展”期间路况保障工作
津秦高铁开通一年滨海新区市民享先进便捷服务
《桥梁事故应急快速检测和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东疆保税港区开港两周年功能优势日益明显
津郊现代物流业建设提速
践行绿色发展打造节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