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2016年8月第6313期
本报记者 周爱娟
初秋时节,中原大地满目葱绿、生机勃发。全长36.93公里的河南武陟至云台山高速公路即将全线通车。
对接已通车高速公路,跨越两条高速公路并建成枢纽互通,与多条省道、铁路交叉,上跨南水北调干渠,穿过煤炭采空区……这段全长仅3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几乎涵盖了河南高速公路建设所有的难点和特点,旅游黄金通道、能源交流通道、控制性工程节点给项目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从2013年6月项目开工建设伊始,站在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的新起点上,项目建设单位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武云高速公路bt项目部把“标准化”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第一支点,坚持建设标准化、施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安全标准化,将科技创新与精品工程成功对接,给河南高速公路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创新有新路废旧资源变废为宝获“新生”
武云高速公路土建三标途经修武县五里源乡,这里地下水位较高,根本无法就地取土。路基底部全部为浅层软基,为处理软基并解决路基填料,项目部把眼光投向了邻近的五里源乡李固村北的古汉山矿,经过周密论证,最终采用换填片石对浅层软基段进行处理,再用煤矸石进行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
根据测算,土建三标累计填筑煤矸石约20万立方米,与填筑土方方案相比,每立方米可节约20元成本,直接施工成本共节省约400万元,减少约20亩的土地占用。
采用煤矸石,既可节约土地资源,又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并且有效解决了煤矸石的环境污染问题,给项目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实现了社会效益。2014年,这项施工方法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专利。
在武云高速公路施工中,像这样让废旧资源“变废为宝”的还有“废旧轮胎改性沥青”项目。2016年年初,武云高速公路进入到路面施工阶段,基于节约沥青资源与加强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的优点,项目部配合上级领导单位就应用“废旧轮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论证。
6月16日,河南省新建高速公路中首次使用废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铺筑了全长9公里的上面层试验段。从试验段的现场检测数据来看,路面的厚度、压实度、平整度、渗水系数、构造深度等主要指标均符合现行标准。特别是在胶粉沥青施工温度要求高、弹性大、难碾压的情况下,试验段路面平整度达到0.5毫米,质量标准远高于行业要求。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试验段保存了橡胶本身良好的弹性,使路面更具柔韧性,从而令行车更舒适,颠簸感减少,同时,改良后的沥青不仅具有环保节能的优势,还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
据统计,武云高速公路废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试验段共利用废旧轮胎约9.09万条,节约堆放土地资源约6.24亩。
理念创新保畅通“千里眼”实现交通零拥堵
大文案互通立交是武云高速公路跨长济高速公路的一座枢纽互通。
长济高速公路是一条黄金旅游通道和大型车辆货运通道,为保证该路的正常通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求施工时该路段限速不得低于时速80公里,意味着施工保通既不能造成交通堵塞,又要确保施工安全。
为科学安全地解决这一难题,二标项目经理部自主研发了用于高速公路施工的远程红外预警引导系统,为工程保通装上了“千里眼”。这套系统主要由车辆超高超宽监测与警示、图像采集与存储、报警联动图像采集存储、指挥中心图像、报警监控、远程手机报警、图像查看七部分组成。
借助新设备带来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二标项目经理部针对长济高速公路超宽超高车辆比较多的特点,在施工中创建了“阶段分流疏导法”。
第一阶段域外分流:通过在收费站以外设限高限宽门架,将超高超宽车辆分流至省道。
第二阶段车道规划:在正常行车道进入施工区域交界时,将三车道改为两车道,正常情况下只开放其中一条车道行驶,另一条车道作为备用应急车道。
第三阶段超限预警:施工区内设置红外限高限宽预警疏导系统,对现场保通人员发出预警信息,让现场人员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第四阶段遇堵分流:为避免强行通过的超宽超高车辆,造成行车道拥堵,预警系统会提醒现场保通人员在3分钟之内将应急备用车道打开,把后续车辆引导到应急车道内通行,保证了小车和非超限车辆顺利通行。
科研创新带来的是高效便捷的工作状态。装上“千里眼”后,大文案互通立交施工期间,创造了零事故、零拥堵的绿色畅通环境。目前,该项系统已于2015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为国家专利。
思路创新铸精品“难点”变成工程“创新点”
武云高速公路上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座塔高96米、主跨175米的斜拉桥,这是目前河南省独塔单索面跨径最大斜拉桥,也是南水北调主干渠通水后跨越的第一座斜拉桥,建成后将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武云高速公路南水北调斜拉桥索塔设计采用曲线形塔柱。项目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自主设计出一种斜拉桥曲线形塔柱辅助液压爬模施工弧形导向装置。该装置应用后,仅需将直导轨更换即可完成弧形面的爬升,大大减少了更换整个爬模系统的时间,并节约成本;同时,还能解决大曲线半径线形塔柱的液压爬模安全上爬的问题。
在斜拉桥主梁牵索挂篮施工中,项目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出分离式可调节止推键装置,将因挂篮走行误差引起的止推键装置受力面与主梁受力面缝隙调整到梁体外面来进行调节,这种装置应用后减少了操作工序,有效节约了时间成本。
目前,这两种新装置均已进入到国家专利审查阶段。
在武云高速公路南水北调斜拉桥施工中,类似的创新点不胜枚举。
在新工艺上,工程建设者们采用塔梁同步施工、多功能新型全封闭挂篮,6米大节段全封闭液压爬模施工工艺,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
在新材料上,项目创新采用1770兆帕的高强低松弛镀锌平行钢丝斜拉索、养生液等。
在新设备上,项目创新应用智能张拉、真空压浆设备、数控弯箍机、数控钢筋弯曲中心等现代化施工装备。
一系列的创新,提高了项目的施工精度和工作效率,确保了工程质量,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同时把工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斜拉桥在三年施工中未出现一例污染南水北调干渠水质的情况。
目前,武云高速公路项目已经进入工程扫尾阶段,通过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标准化建设,武云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为在建高速公路项目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作出了成功探索。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2016-08-22 16:58:56)
天津市公交早高峰客流增一成甘肃重塑丝绸之路“黄金通道”双节期间乘坐出租汽车出行注意事项审计处积极参与巡察督导,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领导造声势 多措并举齐动员 ——信息中心积极营造全员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良好舆论氛围交通运输部举办收费公路政策记者大讲堂国务院精简高速公路审批《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解读